客服热线:15659465595

听张瑞敏谈海尔管理的那些事儿

2015-02-03 15:10:16浏览:97 评论:0 来源:功课网   
核心摘要:每年,美国管理学会都会邀请一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在该学会的年会上演讲。2013年,当张瑞敏在年会上演讲时,它传递了一个
 每年,美国管理学会都会邀请一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在该学会的年会上演讲。2013年,当张瑞敏在年会上演讲时,它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位哲学家CEO。与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雷富礼(A. G. Lafley)一样,张瑞敏为人所知,不仅是因为他领导着一家卓有成效且真正有创业精神的全球公司,更是因为他围绕着一个概念框架组织这家公司,这个框架已经指导公司发展多年——对于海尔,这基本上是从其创业之初就开始的。海尔集团既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器制造商,又是全球“白电”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它在一个至少有七大竞争对手的市场中拥有14%的份额。海尔也是全球商业创新的领导者,以及中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之一。对于一家曾经窘迫到其CEO必须借钱给工人发工资、很多产品需要维修后才能使用的公司而言,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张瑞敏从不认为局限是永久性的,包括将海尔定义为制造业企业。如今,海尔将自己重新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不仅销售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线包括冰箱、洗衣机、烘干机、娱乐电子、空调、净水器),还提供包括水安全信息和其他帮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为了实现这个定位,张瑞敏稳健地发起了公司结构的转型,不断地转向参与式管理、去中心化决策、自主但自我问责的工作团队和平台。

 

海尔在商业创新上的胆识使得它能够不断提供满足消费者独特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能够洗涤巴基斯坦长袍的大号洗衣机,洗涤中国精致衣物的小号洗衣机,为中国农村准备的能够洗蔬菜的带有大号软管的耐用洗衣机。海尔的生产线还会为消费者独特需要进一步定制,它的净水机能够帮助中国22万个社区清.除掉特殊的污染物。(海尔与陶氏化学联合拥有20多项水质净化专利。)今天,海尔销售的每一件电器都可以定制;由消费者指定颜色和功能,然后订单从互联网直接传递到工厂。

 

张瑞敏于1984年加入海尔,当时他25岁。那时,海尔是一家处于困境的企业,由青岛市持有一部分资产,青岛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张瑞敏当时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做副经理,他的任务原本是寻找一位能够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高管,但除了他自己,他找不到愿意攻克这一难题的人。他开始快速地自学商业管理,并运用这些洞见把海尔变成提供优质产品的中国领先的制造商——首先满足了中国爆发的消费人口需要,然后满足了世界其他地区的需要。

 

随着海尔转变为一个平台企业,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自负盈亏,能自主做出决定(包括决定与海尔的哪些其他部分合作),且能独立地与用户、潜在员工和合作方接触。研发项目现在常常跨出了海尔内部,涉及外部学者、独立设计师,甚至竞争对手。张瑞敏将这些看作所有大公司的自然变革,尤其对那些专注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创新的公司。他决心让海尔变为第一家能够让这类管理方式有所成绩的公司,即使是公司内(及公司外)还有人不确定如何每天将这样的管理想法付诸执行。

 

《战略与经营》在海尔青岛总部采访了张瑞敏。本次访谈在口译员的协助下用中文和英文进行,让我们得以了解一个颇具天赋的CEO如何带领企业实现更伟大的创新和全球影响力。

 

《战略与经营》:我们在采访其他受访者时,经常请他们列出一些能够通过独特能力而获得持续成功的公司,海尔经常名列其中。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张瑞敏: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公司的业绩相对优于另一些公司。你可以说这些是杰出的企业,能力出众的公司。但当今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其中包括许多国际大公司——想要永远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在海尔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我们相信这句话,有两个理由。第一,从外部角度看,时代变化很快,要能跟上时代步伐是非常难的。第二,从内部角度看,公司会失去创业精神。一旦公司变大,员工就学会按照公司规则行事。规定越多,公司管控员工越严格,每一个人就变得非常善于执行命令。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就会相应地降低。

 

公司的顶层领导者也不免于此。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写道,许多首席执行官都是“报时人”。他们创造出色的产品和服务,但他们的价值只在他们个人存在的时候存在。领导者应该更像“造钟师”:关注于建造一家伟大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中,即便领导者离开,员工也能像领导者那样用创业者思维思考。企业应该变成一个系统,而不是依赖于现任领导的心血来潮和幻想。

 

缺乏创业精神是大企业竞争力降低乃至最终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困难。过去,中国的商业领导会告诉员工应该爱厂、爱公司如家。那时,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就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成功的企业与其说像家,不如说是一个创业的平台:一个进行创新型工作、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基地。这种转变对于很多员工而言很难接受。

 

创新的精神

 

《战略与经营》:您不是从公司创立之初就一直维护着这样一个创业平台吗?

 

张瑞敏:没有达到我们今天这个程度。当然,我们自从1984年开始重建公司,就一直感到一种紧迫感。

 

海尔的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那时,员工的整体素质很低,整个厂大概只有两名大学生。我们从一开始就感到,我们离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要求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迈过去。唯有通过不断地自我改进,才能生存下去。

 

在我们重新站起、开始盈利之后,我们朝上看,注意到周围许多公司,包括一些比我们业绩还要好的公司都相继倒闭。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紧迫感。我们看到,面对的不只是一天两天的挑战。对于我们而言,生存和竞争是整个公司的长期挑战。因此,我们有一种自以为非的文化。每个人都不断挑战自己的观念,不断超越自己。

 

1999年起,我们进入了海外市场,在美国等地开设工厂。那时,我们将GE作为标杆。如果这个行业是一个拳击场,那么我们就是无名小卒对阵泰森。按照传统标准,我们当然没有希望获胜。但我们公司有一句话:“下棋找高手。”

 

《战略与经营》:为了在海尔培育创业精神,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张瑞敏:最近,我们进行了结构重组。对于中国国内的营销,我们曾经使用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负责销售的人员要在全国、省级和市级层面管理业务。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我们意识到在这种正三角科层制结构下,人们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进行了重组,成为一个创业平台。我们进行了全面扁平化,去除了全部中间管理层。我们进行了结构去中心化,以2,800个县为基础。每个县组织人数不超过7人。

 

这一转变充满挑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原来4,000多个员工一下子就失业了。很多人迅速被邀请重新申请高位,不过这次是在海尔品牌下的创业岗位。现在至少在中国,像我们这么大的企业,这么做的好像还没有。

 

培育用户洞见

 

《战略与经营》:这对企业内部人员有何影响?

 

张瑞敏:你只要进行这种变革就会有很多员工非常不满,因为你就会触动他的利益。有的人可能在这里不能够适应,要离开到其他地方,就不一定能找到非常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当然会有抱怨。这个其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实际上这也不行,因为有些员工实在没有这个能力,那怎么办呢?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要解决的就是使得企业真正没有边界。我们用互联网把组织变成了一张网络,用信息化把每个人连接起来。刚才你说的是我们怎么在“企业内部”,其实现在我们已经不这么考虑了,就是不存在“内部”和“外部”这个关系。


下一篇:

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古诗

上一篇:

工厂布局规划中看板管理的作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